智權新知
首頁 > 智權新知
近期藝術界和設計家也面臨衝擊,因為畫作風格直接被拿來做AI訓練,甚至產出畫作進行販售。專家認為,《專利法》、《著作權法》、《營業秘密法》等相關智慧財產權是未來修法關鍵,臺灣應抓緊腳步。
OpenAI旗下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全球引起旋風,不但學生能用於寫報告、論文,臺灣今年首批9年級畢業生可能也利用AI幫忙寫履歷,逐步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近期藝術界和設計家也面臨衝擊,因為畫作風格直接被拿來做AI訓練,甚至產出畫作進行販售。專家認為,《專利法》、《著作權法》、《營業秘密法》等相關智慧財產權是未來修法關鍵,臺灣應抓緊腳步。
2022年美國一名遊戲設計師艾倫(Jason M. Allen),以人工智慧(AI)生成一幅名為「太空歌劇院(Space Opera Theater)」畫作,奪得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的數位藝術競賽首獎,引發外界質疑聲浪,不少人認為「參賽者並非作畫人」。
藝術家Greg Rutkowski,他的名字未經本人允許的情況下,輸入到Midjourney這款AI繪圖軟體內至少9萬次以上,若以Google搜尋這位藝術家,已充斥非本人原創的AI畫作,造成嚴重侵權爭議。另一位插畫師Tomer Hanuka,同樣遭人利用他的作畫風格生成圖片來營利。
臺灣大哥大資訊長蔡祈岩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表示,AI涉及到智財權規範,包括著作權、專利權以及營業祕密等多項爭議,但法律認定上要思考面向非常複雜,例如企業開發AI模型所使用的資料所有權,繪師、歌手、作家是否要進行收費的問題,這是屬於前端部分。
蔡祈岩進一步分析,假設輸入的資料都沒有侵權疑慮,創作者使用AI軟體寫金庸風格的小說,是否就能主張著作權?比如故事情節發展為創作者所想,下了非常多的參數或設定,法律可以判定「思路夠複雜」而屬創作嗎?
他認為,「可能未必」,因為AI數據有隨機性,輸入不同參數也可能出現相同結果,意即兩個人即使給出的指令不同,也可能創作出大同小異的作品。
詐騙案件暴增 好人也應掌握AI技術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各地警方近期在官方社交媒體上,廣泛警告民眾小心犯罪分子以AI假冒成朋友進行詐騙。
一名郭姓中國男子4月在微信接到一通詐騙視訊電話,利用AI換臉、語音合成技術冒充其友人的容貌與聲音。以假亂真成功說服郭姓男子匯款約60萬美元到內蒙古的銀行帳戶,事後聯繫朋友確認款項才得知受騙,中國當局已終止該筆交易,並試圖追回受騙款項。
此事在中國網友間引發熱議,微博一度以「#AI詐騙正在全國爆發」的標籤廣傳,該話題隨後受中國官方審查限制,無法再顯示搜索結果。
由於AI技術推陳出新,網路眾多詐騙手法離不開AI技術,蔡祈岩表示,根據臺灣大哥大數據顯示,今年5月單月協助客戶搜尋到偽冒詐騙網站或廣告多達100多件、年增3倍以上。
他說,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成長數據,「不能只有壞人利用AI做壞事,好人也應該掌握AI技術阻詐」,提醒民眾應建立「識詐」觀念,若發現疑似詐騙情況務必尋求165反詐騙專線求證。
此外,AI興起也讓企業更重視資安,蔡祈岩說,企業都在思考如何阻止外部訪問,儼然成為一場「數據保衛戰」。
臺灣應扮演全球AI管制鏈角色
隨著AI發展勢必會有全球管制網絡,開始限縮AI或保障人類基本權益,蔡祈岩認為,臺灣必須要進入全球布局,成為歐美等主要經濟體的AI管制鏈之一。
「臺灣現在擬定AI基本法固然重要,但畢竟國內法律不一定管得到外國企業」,他形容,就像半導體被視為關鍵戰略技術及物資一樣,美國為了積極圍堵中國,不斷拉攏台積電、荷蘭艾司摩爾(ASML)、日本化學材料廠商,反而要在科技發展中取得關鍵地位或優勢才是重點。
由於法律建制往往比AI發展慢得多,聊天機器人ChatGPT研發公司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有提出政府能以「取得執照」方式管理,另歐盟作法則要求生成式AI模型開發者,須要揭露素材版權來源。
資料來源:大紀元 記者侯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