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不玩 工研院就只能雙手一攤?
2017-11-06
上滑查看更多
 

智權新知

首頁 > 智權新知

高通不玩 工研院就只能雙手一攤?

高通不玩 工研院就只能雙手一攤?

2017-11-06

這次工研院與高通的5G合作案從啟動、簽備忘錄到高通喊卡,外界都不了解合作案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筆者經過多方打聽,得到的官方答案是「因為簽了保密條款,所以不能洩露」。當「保密條款」這一把尚方寶劍壓下來的時候,相關人士都有很正當的理由可以「不解釋、不說明」,然後,媒體就開始捕風捉影,像擠牙膏一般只能擠出一點點,剩下的就自行發揮。這次事件很多人都把焦點放在高通身上,但筆者認為更應該檢視的是工研院的技術研發能力、研發成果及政府的產業政策。為什麼這次高通臨時喊卡,政府和工研院就只能兩手一攤,一籌莫展?難道幾年前寫的「台灣5G發展願景報告」都是寫好看的嗎?

政府要發展5G關鍵技術及工研院投入5G研發已不是這一、二年的事,2014年1月22日,《行政院5G 發展產業策略會議》在福華文教會館舉行,當時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在一份題為「台灣5G發展願景」的報告中指出:「輕局端與社區網路之技術趨勢適合台灣產業結構切入,邁向5G世代、Small Cell將走向標準化、小型化,是台廠轉型關鍵產品」,顯見政府早在3年多前就已瞄準5G的Small Cell小型基地台;另外,報告也有提到投入資源的部分:「在2014年後每年至少投入20億元」,換句話說,到目前為止政府至少投入了60億新台幣在5G項目的研發上,但究竟產出了什麼成果?在同一場會議中,當時的工研院資通所所長吳誠文也用「厚植我國5G通訊自主技術與佈局標準智財」為題作了專題報告,報告中提到:「發展我國產業優勢項目:(1) SoC、智慧終端設備、(2) 掌握5G新機會產品:M2M、Small Cell」,顯見工研院至少3年前已啟動投入5G Small Cell小型基地台的研發。3年多前的報告上並沒有出現高通的名字,感覺是以本土產官學研為主,為什麼突然在3年多後變成好像是高通主宰了台灣5G產業的命運?

合作形式比合作項目重要

相較於合作項目,筆者認為合作形式比較重要。究竟高通與工研院的合作模式是技轉、共同開發、還是著重在專利授權?因為受限於「保密條款」,有關方面無可奉告,因此筆者只能推測。筆者認為最有可能是像WinTel時代的Intel inside模式,只是轉為Qualcomm inside。就是說,Qualcomm會協助台灣廠商將他的5G晶片design-in到台灣廠商的5G小型基地台產品,到最後甚至可以做到模組化,台灣廠商就能大量生產或組裝5G小型基地台產品了。這個合作其實Qualcomm可以用Workshop的方式完成,那工研院的角色是什麼?也許是集體採購的窗口吧,統一一個窗口跟高通談授權金也許會有比較好的價錢。

小型基地台技術缺口大

據11月1日經濟日報新聞《高通暫緩合作案  工研院啟動發展5G備案》一文報導,工研院兼資策會董事長李世光指出「台灣沒有悲觀的權利,要接著開啟替代方案,包括已和聯發科進行討論。 ……他強調,聯發科不是唯一替代方案,也與其他相關企業接觸,在未定案前不能透露……」,但筆者認為替代方案的挑戰很大。

北美智權報147期從標準必要專利看小型基地台之技術發展趨勢一文中,國家實驗研究院政策研究組研究員鄭凱仁報告了全球小型基地台的標準必要專利分布,雖然是2年前的資料,但由於是獲證的專利數,所以相當具參考價值。

從表1可見,在全球小型基地台前20大專利權人分布中,Qualcomm (高通占了20%),而台灣廠商卻是無一席之地。比較悲觀的是,在前20大當中,終端廠商的比例較高,像表1的前5大名單中,除了Qualcomm,其他4家都是終端廠商,Samsung更是solution、晶片及終端設備全包了,顯示台灣廠商要面對的競爭對手比合作夥伴多很多;眼看可以考慮的是Broadcom和Intel,但他們可提供的solution不一定是台灣廠商需要的。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871/2800196

免費
諮詢
Line官方帳號 本所電話 電子信箱 返回頂端
隱私權聲明
本公司高度重視使用者的隱私權保護和個人資訊的安全。依據本公司網站的隱私政策,我們承諾保護使用者的個人資訊不受侵犯。若您對於我們的隱私政策有任何疑問,歡迎透過電子郵件或聯絡電話向我們提出,我們將熱誠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