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新知
首頁 > 智權新知
據智慧財產局於今(2018)年8月3日於局網發布的報導指出,2018年6月19日歐洲專利局(EPO)公布第二版「品質報告」,與2016年初版報告相較,提供了更多、更詳盡過去一年來EPO的品質管理制度資訊,以及為提升品質所採取的各項措施,大綱包括:
一、ISO 9001再認證
2011年EPO啟動5項戰略藍圖,其中一項是改善品質管理制度(QMS),主要目標是要符合ISO 9001:2008標準,2014年專利核准程序取得認證,2015年QMS範圍擴大至專利資訊及其他核准後程序,2016年納入單一專利,2017年12月取得整個專利審查程序品質管理制度的ISO 9001:2015再認證,達到全面符合標準。
二、品質及內部改組
2017年EPO開始重組其業務單位,將專利審查和作業支持部門合併,使專利審查和程序審查人員在同一管理線下處理專利申請案,減少部門之間的移交點(handover points),增加品質改善的機會,新架構自2018年1月1日起實施。2017年在4,378名專利審查人員及626名程序審查人員支援下,共發出41萬4,269件檢索、審查及異議報告,比前一年增加4.6%;核准約10萬6千件專利,比前一年成長10.1%,是歷年來最多。另外,新成立異議與中央程序審查部門,包括500名特選的審查員和專職程序審查人員,使異議專業得以專任,品質和調和化得以提升。
三、改進時效性
時效性是EPO品質政策的重要一環,2014年啟動「早期確定(Early Certainty)」計畫,以加速發出檢索報告,2016年該計畫擴充至實體審查及異議,以改進時效性;2017年EPO完成檢索、審查和異議程序的時間均大幅縮短,達到受理申請案起6個月內發出檢索與審查意見書的目標(實際時間中位數為4.8個月);整體審查時間為22.1個月(從實體審查請求至發出核准通知),完成異議程序的時間是22.4個月。該計畫的目標是2020年時,一般申請案(standard cases)發出檢索報告、完成審查和異議的平均時間分別為6個月、12個月和15個月。
四、亞洲先前技術(prior art)的角色
EPO資料庫每年新增大量來自亞洲(主要為中文)的先前技術,EPO已採取多項措施,以方便專利審查人員更加有效利用,包括即時機器翻譯,以及可同時使用不同的分類系統、不同語言檢索多個資料庫,並將合作專利分類(CPC)擴及韓國和中國大陸專利文件。2007年成立的亞洲專利專家小組(Asian Patent Expert Group,APEG),由約100名來自各個部門的專利審查人員和職員組成,負責辦理教育訓練及意識提升活動,2016年並新増2個日本FI/F-terms檢索工具,使審查人員檢索時能充分利用亞洲專利資料。據統計,2012年至2017年間,審查人員檢索沒有專利家族的亞洲專利機器翻譯英文資料的數量增加3倍。
五、擴建資料庫
EPO致力於建置全面且完整的資料庫系統,審查人員可以使用178個資料庫中超過10億筆的技術文件,以及5千多萬筆亞洲專利資料,以確保高品質檢索;近年來EPO更積極蒐集標準相關文件,已收錄300多萬筆標準資料,在一些關鍵的技術領域,如視頻編碼與壓縮,有73%的EPO檢索報告的引證資料包含標準文件。審查人員也可以檢索61萬多件印度、中國大陸及韓國出版的傳統知識文件的英文摘要。此外,還可利用包括1萬多種各技術領域期刊的外購資料庫。2016年至2017年間,還有另外的3千多萬件非EPO三種官方語言的專利全文,EPO審查人員亦可利用機器翻譯進行檢索。
EPO自全球77個專利局取得專利資料,整合納入DOCDB全球資料庫,經由不斷的擴充,並以全文形式提供審查人員,使前案檢索日益完整。
六、加強與使用者對話
EPO每年例行的使用者滿意度調查,訪問約5千名使用者,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至2017年間,使用者對EPO專利行政服務的滿意度由80%增加至89%;2017年檢索、審查及程序審查的滿意度分別為83%、76%和89%。
資料來源:智慧財產局